当前位置: 首页 » 图谱百科 » 虫害图谱 » 正文

生态农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19  浏览次数:443
核心提示:生态农业简称ECO,它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生态农业简称ECO,它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那种完全回归自然、摒弃现代投入的“生态农业”主张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废弃物质循环利用,规避常规现代农业的弊病(单一连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 通过用系统学和生态学规律指导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推行立体种植,病虫害生物防治) ,改善其功能, 以及推进农户庭院经济等,在从村到县的各级生态农业的试点上, 曾普遍取得良好的效果。

生态农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在于它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从而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以及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从而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并治理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进而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升农业发展后劲。

针对生态农业这些存在的特点,我们也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端正指导思想
       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弄清这个规律十分重要,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处理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态农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没有农民群众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是不可能的,当然也就无可持续而言。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农村经济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农民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以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为前提,以更换手段、增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农村广大地区仍处在简单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能量交换中。只有当农民个体生产行为纳入到社会化生产的范畴,进入市场经济,个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机会才能发生真正的变化。建设生态农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农民从古老的、传统的自然经济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中引导出来。
       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主要包括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从宏观上讲,要使农村的非农产业不断发展,使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走上专业化,进而为商品化生产奠定基础,从而慢慢使农村经济逐步走上工业化、现代化。从微观而言,农村劳动力为主体生产要素,从种植业大量流向非农产业,种植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商品率不断提高,使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和纯收入不断提高。在此条件下为科技扎根于农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图谱百科
点击排行